在内蒙古草原的盛夏时节,那达慕大会的欢呼声穿透云层,年轻的身影在传统与现代的交织中格外耀眼。当 400 余名身着蒙古袍的 “小孩哥”“小孩姐” 踏上搏克场、跨上骏马、挽起弓箭时,流淌在血脉中的文化基因正以最鲜活的姿态焕发新生。
搏克场上,14 岁的白志文身着磨出毛边的跤服,以一记漂亮的 “绊子” 将对手摔倒在地。这件承载着祖孙三代记忆的跤服,袖口的磨损记录着他连续四年征战那达慕的历程。“爷爷说,搏克不是比力气,是比智慧和尊重。” 白志文的父亲年轻时也是搏克好手,如今他每周都会驱车百公里带儿子到锡林浩特训练。在少年搏克赛中,像白志文这样的选手有 128 名,他们模仿着雄鹰的舞步入场,尽管摔倒时会疼得眼眶泛红,却始终紧盯着对手的破绽。
射箭场边,15 岁的包于彤屏息凝神,箭矢划破空气射中靶心。她的姐姐包于鑫曾是自治区青少年射箭冠军,如今姐妹俩共用一张传统牛角弓。“姐姐教我拉弓时,总说‘箭要顺着风的呼吸飞’。” 包于彤所在的锡林浩特蒙古族中学开设了射箭兴趣班,每周三次的训练让她在哈日靶比赛中崭露头角。今年那达慕的射箭项目中,150 余名 “08 后” 选手参赛,其中 32 名是女孩,打破了 “男儿三艺” 的性别界限。
赛马场上,7 岁的阿吉太身着红色护甲,策马冲过 12 公里终点线。他的母亲赖晓萌身怀六甲仍坚持陪赛,父亲则骑着摩托在赛道旁保驾护航。“每天早晚各训练两小时,他现在能驾驭三匹马了。” 赖晓萌说,暑假期间草原上的赛马几乎被孩子们 “承包”,250 余名选手中 90% 是青少年。更令人惊叹的是,6 岁的阿其拉在搏克场上憨态可掬的表现被网友称为 “草原萌娃”,父母为此放下牧区的活计,驱车数百公里带他体验那达慕。
这些少年的成长背后,是家庭与社会的双重滋养。在锡林郭勒盟,牧民家庭普遍将传统技艺融入家庭教育,许多孩子 3 岁开始学骑马,5 岁接触搏克。学校则通过开设非遗课程、组织那达慕研学,让文化传承从 “耳濡目染” 变为 “系统培育”。例如,锡林浩特市蒙古族中学将搏克、射箭纳入体育课,乌兰毛都草原的寄宿制学校还组建了少年马术队。
那达慕的创新从未停止。今年大会首次设立 “少年那达慕” 专区,除传统竞技外,还设置了蒙古象棋、射沙嘎等智力项目,以及非遗手工坊、草原音乐会等体验区。在亲子露营地,孩子们用毛毡制作手工艺品,家长们则围坐聆听长调民歌,这种 “沉浸式传承” 让文化基因在代际间自然流淌。
数字技术的介入更让传统文化触达年轻群体。通过 VR 直播,远在千里之外的观众可以 “置身” 赛马现场,感受马蹄声的震颤;抖音话题 #内蒙古第 35 届草原那达慕 #播放量突破 6600 万次,少年选手的精彩瞬间成为热门内容。正如内蒙古大学副教授卫银栋所言:“那达慕正从文化仪式升级为体验经济,而青少年正是连接传统与未来的桥梁。”
在乌兰察布市第十四届那达慕上,15 岁的图嘎自学射箭两年后首次参赛,他的父母在观众席上热泪盈眶:“这不仅是比赛,更是孩子认识自己根脉的旅程。” 这种情感共鸣,正是文化传承的深层动力。据统计,那达慕前后 5 天,锡林郭勒盟接待游客 150 万人次,带动综合收入 10.8 亿元,其中青少年参与的 “亲子那达慕”“低空那达慕” 等新业态贡献显著。
当暮色笼罩草原,少年们围坐在篝火旁,听老艺人讲述成吉思汗的故事。他们眼中跳动的火光,既是对祖先的致敬,也是对未来的承诺。正如国家级非遗传承人乌席勒所说:“文化传承不是博物馆里的展品,而是活着的呼吸。” 在这些 “小孩哥”“小孩姐” 身上,我们看到的不仅是技艺的延续,更是一个民族永葆生机的精神密码。
姓名 *
邮箱 *
网址
2025-08-19
2025-08-19
2025-08-19
2025-08-19
2025-08-19
2025-08-19
2025-08-19
2025-08-19
内容